专家建议还房贷时间延长至40年!网友炸了
8月27日,建议间延“专家建议还房贷时间延长至40年”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还房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至为减轻年轻人的年网买房负担,可以通过降低首付的友炸比例、前五年只还利息、建议间延延长还贷时间等措施来实现。还房该言论引发网友热议,长至你怎么看?年网
此外,该专家还建议“农民在县城买房,友炸开车回农村种地”,建议间延该言论引发网友热议。还房
专家建议将还房贷时间延长至40年,长至网友炸了
近日,年网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接受凤凰网财经采访时指出,友炸现在国内买房首付比例为30%,这在全世界来看都是比较高的。其他国家一般都是10%,甚至还有5%的。中国一下子降到10%可能有点难,但可以考虑降到20%,这样年轻人积累够首付的过程就会缩短。
另外,董藩认为,还可以延长还贷年限。国内一般是可以贷30年,能不能考虑延长到40年?这样的话年轻人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有人说延长还贷时间的话可能退休了还得还房贷,但退休了还贷也无所谓。因为退休了还有退休金,而且等你退休的时候,这点贷款在你的收入当中所占的百分比也很少很少了。”董藩表示。
对于董藩言论,网友们评价不一,有的网友表示:“为什么退休了还要还房贷,指着退休金生活呢。”
目前,董藩在多个平台已经处于“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该用户目前处于禁言状态”。
有网友对该问题分析称,可能会存在延长房贷利息问题,反而造成年轻群体更大的负担。
除此之外,董藩教授言论遭遇网络“炮轰”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一般人眼中,贷款主体的偿还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波动的,而非一条上升曲线,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结构的人群,退休之后的经济能力往往因人而异。
贷款年限并非越长越好,要考虑后期偿还能力,更要考虑每个人的收入状况、收入预期。无论是首付还是贷款年限,都不是简单拍脑子就能随便出主意的问题。
首付比例关系居民杠杆率,将首付设置在一个科学的比例,才能防止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均应确保房地产信贷市场总体风险可控。
相比延长房贷,随着央行超预期下调了7个月未动的政策利率,不少居民感受到提前还贷更划算。以5年期以上LPR下调情况看,几乎达到了2019年以来相关改革的最大降幅,而它影响最大的也是居民房贷利率。
新一轮降息开启背后,中国经济回稳所面临的压力不能不提。7月金融数据表现未如预期,降幅明显,在居民端缩表明显。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是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出现,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
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投射在居民端意味着大家会谨慎地评估自己身上的信贷压力。当普通居民认为自身债务成本可能超过其承受能力,贷款选择自然偏向保守。
相比借钱,更愿意选择不借,相比借更多的钱,还是少借比较好,相比借更长的年限,倾向于在可承受范围内缩短借贷。
延长房贷年限看似缓解了眼前的一点压力,其实背负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压力,在没有笃定的收入预期的前提下,很少有人愿意轻易冒险。贷款40年,如此“贷贷相传”,40年还是太短,不如再借500年。
专家建议农民“开车回农村种地”
近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民在县城买房住,然后开车去农村种地”“公摊和预售制不应该取消”等。以上言论引起社会关注,有网友表示:“不是不想去县城买房,而是没钱”“更应该做的是把房价降下来”。
在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从农民群体的角度,到底要不要到县城去买房子?董藩回答:“要到,当然他还有个生产经营的问题。如果生产经营不受影响,我是主张他要到城里去住的。他们没法到大城市里来,但是在县城里可能还可以。”董藩还表示,在县城里,一个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能接受到的信息、增长的见识和农村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随后,董藩谈到:“如果一个农民,虽然他(在)农村依然种地,但是他可能开着车过去种地。”在县城住,饮水、医疗、教育都比农村要好,“我们要让农民享受到城市文明。如果具备条件,不影响他的生产经营,我们是主张农民进城住的。”
不久,该片段引起热议。
8月27日,这位教授委屈道:“那些骂我的人,有些人是真的不懂农民和农村。我觉得我才是农民的贴心人。”并回应如下:
首先,自己在农村长大,现在也有时去农村,对农村农业基本熟悉。
第二,农民住在县城开车去种地已经很常见了。县城周围20公里的农村都可以这样做,开车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就到地里了。
第三,开着车去种地可以开农用三轮车、四轮车、皮卡车,不是说开着奔驰宝马去种地。
第四,这些农用三轮车四轮车也就几千到一万,皮卡也就五六万、七八万的样子,在农民家庭中很常见。早就不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
第五,农活是带有季节性的,农忙时到地里耕种,农闲时在城里打工和做小买卖,很多农民已经这样做了。
第六,除了发达县城外,大部分县城房价每平1500~3000元,并且现在买房可以贷款,首付才3~5万。
南都评论:
在县城居住,享受较好的教育、医疗等服务,农忙时,开20公里车去种地。这看起来是鱼和熊掌可以皆得,但实际上,账算不过来。
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的数据,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算下来,农民平均每个月大约1577元,实际上,这还是考虑到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如果是纯农业收入还会低一些,很多人每个月可能不到1000元。
再来算算汽车的消费。一辆8万元的车,假设开10年,加上保养,最保守的估计,平均每年成本大约1万元。保险算上交强险、商业险,一年再怎么也要4000元。油费一公里4毛,一天20公里,就是8元,一年算300天,就是2400元。总共算起来,一辆车一年要16000元的成本。一个农民,一年种地,是赚不到这16000元的。
从更大层面来看,如果仅仅把城镇化视为以福利推动人的身份转变,让农民买房,然后,通过新增市民去扩大消费、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是很难达到目标的。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工业化的新征程。在外资、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加入WTO的接连不断的刺激下,巨大的世界工厂形成了。中国广袤内陆农村的年轻人可以相对自由地到城市里寻找工作机会。在过去30年的又一轮城镇化中,中国的城市化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20%跃升至60%以上。
这些城市化、市民化的动力,都是工业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造就的工作机会;并提供技能培训,促使了农民到工人的转变。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不仅是农民福利的市民化,更是职业的城镇化,归根到底是生产的城镇化。这些年轻劳工通过职业升级,从农业劳动转化为了工业劳动,并提高了自身收入,能够负担得起更高消费的生活。人的城市化就完成了,进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其实,从古至今,城镇化的实质从来未变,都是人与更高技术的结合,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具有更高生产力的群体的聚集,然后获得更高层次的生活。所以,农民依靠种田是不可能维持城市化的生活的。
当然,农民未必需要获得更高的技能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直接向更高的技能的人提供服务,或者直接进入资本更密集的行业,也能得到更高的收入。简单地说,一个农民靠种田不可能负担得起县里的房子,但在县城里做服务员、保姆,却能负担得起县里的生活。所以,每天开车种田是不现实的。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的土地,分为宅基地和耕地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含义截然不同,一个是“生者有其地”,即宅基地。另一个是“耕者有其地”,即耕地,是农民通过集体所有的方式占有的生产资料,它既为农民提供生产场所,又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不管农民是否进城买房,这两种类型的土地权益,是不受到影响的。
中国经过房改之后,城市居民能够通过低价购买房子产权,然后,以拆迁或者出售的方式,进行财产化并传承下去。那么,农民用宅基地换一套产权房也是理所当然。所以,如果政府收了宅基地,就不存在农民买房一说了,政府提供一套产权房是起码的责任。
如果不是以宅基地交换,农民在自己的田地旁边仍有宅基地,仍有老宅,那又何必每天往返20公里去种地呢?毕竟,医疗等公共服务不是每天都需要的,但种地却是每天都要做的。正如城里人,在上班的地方附近有套房子,也不会愿意每天挤地铁。
其实,与其鼓励买房,不如鼓励农民买车。汽车的普及有一个规律,那就是R值,即汽车价格/人均收入,这个R值在接近3的时候,汽车开始普及。2008年北京的人均工资为45000元左右。当时的一辆小轿车按15万元计算,刚好进入R值等于3的门槛。
根据这个规律,如今农村正在进入汽车爆发性普及的门槛。现在农民的人均收入为18931元,另一方面,得益于不断提升的国产化,汽车价格也在下降,进入了5万元这个区间,所以,中国农村收入已经越过了R值等于3这个边界。
某种程度上,农村比城市更需要汽车。农村人口分布更分散,公共交通不发达,有些地方可以说没有公共交通。所以农民对汽车的需求更刚性。所以,支持适合农民的皮卡进城,既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比如方便把运到城里卖,又能帮助他们更方便地获取县城的公共服务。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带有人们的期许
师者,本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人,在过往的诸多社会事件中,总有专家充满功利主义,尤其作为农民出身,本应更能体会底层人民的辛苦和艰难,却站在了精英的高度俯视众生,并给出自认为合情合理的“专业建议”,如“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等。此类专家往往被网友指责“何不食肉糜”。
这样的专家不在少数。
前段时间被喷上热搜的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比如说你有私家车,可以拉活,闲置的房子租出去,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收入不一定低。”
被网友评论:“何不食肉糜”“许局长已经很努力地想象我们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啦”“这些人在云端,早就脱离百姓了,成了黄四郎”……
更早之前,经济学家陈浩曾表示:“谁家没个50万呢?家庭平均资产300万很正常,中国人没这么穷。中国的股票投资者,有几个人没有50万?我做过测算,几乎没有。真正仓位在10万以下的小散户占比不足10%。”
网友表示:“直接就给我开除国籍了。”
专家的观点实际没有对错之分,但置于不同地域实际市场环境和不同人群经济实力背景下讨论,这些观点也就没有了对应的价值。这表明了在一些问题上,由于专家观点不具备普遍适用性,除了引起人们的反感,并无更多价值。因而,“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建议背后,实则是人们期待这些拥有公共关注度的专家,发表一些切合实际的言论,能够影响到政策环境,对改善自己生活有所帮助。
来源:《商学院》杂志综合自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评论报道、北京商报·21号骑象人、光明网
本文地址:http://flash.leavenofootprintnyc.com/html/360f76798872.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