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信贷社融强劲反弹,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落地显效
原标题 6月信贷社融强劲反弹,月信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落地显效
货币政策将在稳增长方向上保持较强连续性。贷社弹稳地显
宏观经济修复势头进一步增强,融强6月金融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劲反结构也有明显改善。增长
7月11日,揽政央行发布最新金融数据,策落6月份,月信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贷社弹稳地显比上年同期多1.47万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27万亿元,融强同比增长10.8%;6月份,劲反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增长同比多增6867亿元,揽政人民币存款增加4.83万亿元,策落同比多增9741亿元。月信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6月信贷、社融大幅冲高,远超市场预期,显示出政策发力和疫情缓和共同作用下,宽信用效果正在充分显现,这也将为下半年经济较快修复奠定坚实基础。
社融放量增长
受信贷和政府债券支撑,6月社融大超市场预期。
初步统计,2022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万亿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7万亿元,5月社融增量为27821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6月社融环比、同比大幅多增主要受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融资和表外票据融资三项拉动。
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表示,6月社融强劲反弹,同比多增,主要受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回暖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放量推动。其中,社融同比多增,反映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强劲,主要是国内经济活动稳步回暖,带动信贷融资需求回暖;专项债发行量大,反映国内加大跨周期、逆周期政策并靠前发力,以及去年基数相对低的影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由于财政部要求今年新增专项债须于6月底前“基本发完”,6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量突破万亿元,带动当月政府债券融资环比多增5602亿元,同比多增8676亿元;6月企业以商业票据应对往来款项支付的规模依然很高,表明疫情冲击后企业现金流仍然普遍吃紧,加之当月票据利率走高,贴现量增幅不及开票量,共同带动新增表外票据融资回正,环比多增2133亿元,同比多增1286亿元。
购房需求回暖
随着各项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落地实施,6月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明显,与此同时,信贷结构也有所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强劲反弹。
央行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同比多增6867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
“受季末冲量影响,6月贷款环比多增属季节性现象,但同比多增近7000亿元,并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新增规模,表明在近期监管层反复要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背景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总量功能正在充分发挥作用。”王青认为。
更为重要的是,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同时,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也在明显收敛,票据冲量现象得到缓解。
从信贷结构来看,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2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2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1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03亿元。
“企业投资需求增强,居民消费需求回暖。”周茂华表示,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强劲反弹,同比多增,同时票据融资下滑,反映企业投资意愿正在恢复;此外,6月居民短期新增贷款同比多增,反映居民生活加快恢复,带动消费需求明显回暖;6月,居民中长期新增贷款从5月增加1047亿元,大幅反弹至新增4167亿元,同比也缩窄至989亿元,反映国内房地产需求明显回暖。
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当前,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各地不断加大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叠加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6月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迹象,多个城市已率先回温。政策利好叠加效应逐渐显现,6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同比负增长,但降幅已大幅收窄。
数据显示,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多增8946亿元,同比逆转了上月少增局面,大幅多增6130亿元。
王青认为,这一方面受益于政策鼓励银行加大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更为重要的是,以政策性银行调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为代表,政策面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6月单月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提速至两位数,配套融资需求相应增加;同时,伴随经济转入修复过程,制造业投资也会保持较快增长,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需求得到改善。
M2增速维持高位
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M2同比增长1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2.8个百分点。
温彬认为,M2增速维持高位,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稳增长”背景下流动性水平充裕,信贷投放加快。4月以来,在全面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等因素影响下,市场流动性一直处于较为充裕的状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货币派生效应增强。二是财政支出加快。6月财政存款减少4367亿元,同比多减365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增加。三是非标融资压降放缓。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M1余额67.44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2个和0.3个百分点。
王青认为,这一方面与经济修复过程中企业生产和投资活动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6月楼市回暖有一定关联。
不过,当前M1增速仍然明显低于M2增速。“主要原因是当前楼市仍处于低位运行阶段,房企销售不振,企业短期存款受到较大影响;另外,较低的M1增速也意味着当前实体经济活跃度依然不足,后期经济修复至常态增长水平还有一段路要走。”王青称。
LPR报价或还有下调空间
在美联储加息缩表、国内CPI抬头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是否出现收紧动向?而近一段时间,央行每日操作30亿元逆回购,共计通过公开市场回笼基础货币3850亿元,部分投资者认为这是央行在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紧缩的信号。
“上述观点有待商榷。”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投资者不宜过度关心OMO(公开市场操作)操作量、净投放量等数量上的指标,而应重点关注OMO利率、MLF利率和D等利率指标。而且,在观测DR007时,需要剔除数据中日间的、短期的波动,观察其在一段时间内的走势。数据显示,7月上旬,DR007的均值(1.58%)与6月上旬(1.61%)基本持平,并没有明显上升。
展望下半年,王青判断,考虑到下半年经济修复过程整体上将较为温和,国内通胀形势稳定,货币政策将在稳增长方向上保持较强连续性,外部金融环境收紧不会动摇“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市场利率回升势头不会太快,三季度仍将运行在政策利率下方。另外,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动楼市尽快回暖,下半年在政策利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景下,LPR报价或还有一定下调空间。
温彬认为,整体上看,6月金融数据创新高,信贷结构呈现明显积极改善迹象,虚增冲量规模有所减弱,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传导。下一阶段,在稳就业、稳物价、稳增长等政策目标下,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好助企纾困政策效应,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在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修复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也将加强联动,加大配套融资支持,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着力推动中长期信贷增长,夯实国内经济复苏基础,信贷结构将继续优化。
(责任编辑:综合)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券业行家 全行业封杀普通员工,违约索赔百倍补偿?正值小雪,年底将到,心思活络的圈内人士,或多或少都有寻求更好平台的想法。而在金融科技领域有 ...[详细]
-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一项联邦刑事调查正在威胁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社交平台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之间的拟议合并及借壳上市。6月27日,这家壳公司“数字世界并购公司”在向美国SEC提交的监 ...[详细]
-
格力与代理商的利益纽带变松,因为线下网点向体验、服务转型,空调统一配送与安装,减少渠道和物流环节,同时与线上结合,提升效率。000651.SZ)与核心代理商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随着首套赣产格力空调6月 ...[详细]
-
房企卖房奇招频现。继“小麦换房”、“大蒜换房”奇招频出之后,6月28日,601155.SH)旗下的南京云漾滨江楼盘又推出“西瓜换房”活动。推广海报显示,该楼盘称将以10元/斤收购西瓜冲抵房款,每套房收 ...[详细]
-
来源:经济参考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年来,对两件事特别有感触,一个是看得见的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出行越来越顺畅;另一个是看不见的医保卡异地结算互联互通,看病越来越便利。近日,2022年长三角 ...[详细]
-
近日,哈啰出行宣称超4亿粉丝推荐被罚一事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钧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被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合肥市知识产权局)罚款4万元。哈啰出行对@财 ...[详细]
-
央行今日进行1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中标利率为2.10%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01812)公布,于2022年6月27日,公司、国开发展基金、先前投资者北京川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本次投资者厦门国贸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湛江晨鸣订立本次增资协议。据此,本次投资者同 ...[详细]
-
网友吐槽当地一家建行每月只上2天班,银行:是个服务点 业务比较少
【#网友吐槽银行每月只上2天班#,银行:是个服务点,业务比较少】#银行回应每月只上2天班#近日,四川九寨沟。有网友称,当地一家的支行点,每月只上2天班,这2天班每天只营业4小时。对此,县建设银行回应: ...[详细]
-
新京报讯 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彻底刹住高尔夫球场违法滥建之风,自2017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