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要先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生育”话题近年来一直是后顾之忧热点。如何破解低生育难题,鼓励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生育关注。
1月17日,先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决年信息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轻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鼓励2022年,生育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先解人口出生率为6.77‰,决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轻人
“优化生育”成为迫在眉睫的后顾之忧问题。今年的鼓励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和妇幼健康服务,生育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该如何优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破题点在哪儿?1月16日晚,来自医药卫生、民建界别的三名“新老委员”走进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就相关话题进行对谈。
拿出切实福利政策才能提高生育意愿
“近年来出生率较低,已经能看出问题,就此,北京提出优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是非常准确且及时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马立霜表示。
“作为一名新生儿内科医生,我能切身地感受到这些年来新生儿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儿童医院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综合病房主任、新生儿专业副主任医师杨学芳说。
“20年前我出新生儿专业门诊,一上午的门诊量就有40多个新生儿,但现在可能一天才会看七八个新生儿,除了受分级诊疗影响之外,还因为现在的新生儿越来越少了。”杨学芳说。
面对这一问题,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和妇幼健康服务,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李海丽表示,北京“优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提出非常及时。在她看来,由于我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的进程,如果新生儿出生数量持续低迷,那会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大,养育孩子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李海丽指出,在优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先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杨学芳指出,相关支持措施在具体细化过程中,政府各个部门需要做到联动与配套,拿出切实的福利政策,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就医、入托、经济压力等问题困扰年轻人
新生儿出生率下降,关于“为什么这一代年轻人不愿生了”的问题讨论从未休止。
在马立霜看来,父母对于“即将出生的孩子”就医、求学、就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考虑是一大制约因素。
“从母亲怀孕到生育,到新生儿的照顾,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就是就医,如果遇到问题,在哪儿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治疗后效果如何?能否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孩子?医保能够覆盖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家庭。”马立霜说,“孩子长大之后,能否享受托育服务?幼儿园学费有多少?有没有好学校的中小学学位?如何择校?可以说,伴随着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现在还有太多可能让父母困扰的因素。”
“包括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再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养孩子,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成为很大的负担。”马立霜说。
李海丽表示,除了孩子就医、入托、升学的问题,从年轻父母角度来看,其经济方面的压力是另外一大制约因素。“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老实说,在现在的情况下,他们的收入让他们很难做到在满足自己好好生活的需求、肩负起赡养双方父母责任的同时,再抚养一个孩子,这对他们来说压力太大了。”
“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都尚未有固定的住所,而且现在的年轻人非常上进,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再加上马委员提到的抚养孩子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可能就让很多人打退堂鼓了。”李海丽说。
此外,杨学芳提出,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影响着新生儿出生的数量。“传统观念下是应该‘先成家、再立业’的,如今面对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年轻人很难再秉持这一观点,而更多的是希望在社会上站稳脚,能够在有能力、有相对厚实的物质基础后,再去考虑养育孩子。同时,年轻人更渴望长久的感情,一旦结婚生子后婚姻出现问题,离婚后单亲或重组家庭会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也阻止了生孩子的愿望。”
根据人口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普遍会导致较低的生育率,人口城市化、夫妻的时间价值及闲暇配置等经济因素都将影响到生育决策。
“所以说,我觉得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相对轻松地工作,有相对优质的生活条件,回家之后也不必对孩子的培养过于担心,这样我们才能去谈倡导生育的话题。”李海丽说,“目前,从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看到了政府在努力解决年轻人的这些‘后顾之忧’,效果值得期待。”
“对症下药”出台政策才是提高生育率的最佳办法
人口“警报”拉响后,为打破这一困境、减轻育儿压力,全国各地也纷纷采取举措,以生育奖励、补贴政策等方式鼓励生育。
近日,广东深圳拟出台生育补贴政策,按照差异化递进式对市民发放育儿补贴,生育三孩的家庭最高可拿到累计1.9万元的补贴。无独有偶,山东济南近日也印发相关文件,其中提出,济南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在孩子3周岁前,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00元育儿补贴。
那么,这种非常直接的发补贴模式,是否能起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一部分年轻人来说,直接给钱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即经济补贴作用,但起到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李海丽说。
马立霜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孩子养育的成本,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时间、精力成本,这些因素很难用金钱衡量。
她表示,除了经济方面的补贴,社会能否为年轻父母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否在其他方面为年轻人分忧,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尤为重要。”
杨学芳表示,单纯一次性补贴的“刺激”方式,较难调动社会的生育积极性,“从生到养到老,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必须要考虑,只有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年轻人才会有生的欲望、生的勇气。”
“对症下药”出台政策,才是提高生育率的最佳办法。政府需加大对医疗、教育、住房等多方面的投入力度,将目前的资源转化为让更多家庭长期受益的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化解育龄青年的担忧,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孩子养育的成本,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时间、精力成本,这些因素很难用金钱衡量。
除了经济方面的补贴,社会能否为年轻父母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马立霜
从生到养到老,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必须要考虑,只有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年轻人才会有生的欲望、生的勇气。——杨学芳
我觉得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相对轻松地工作,有相对优质的生活条件,回家之后也不必对孩子的培养过于担心,这样我们才能去谈倡导生育的话题。——李海丽
■ 对谈
委员“老带新”,该如何更好履职?
要增加社情民意调研
马立霜:今年是我履职的第六个年头。作为政协委员,我最大的感受是,政协是个大家庭。我们虽来自不同领域专业,但大家聚集在这里,就能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另外,我也觉得,进入政协后,如同进了一所大学。大家各自发挥出特长,通过与委员之间的沟通,你能看到也能学到平常没接触过的内容,见证自己的成长。
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样。在这里,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针对各自关注到的问题,提出建议,进行讨论,为的就是要解决的难处。今年我写了5个提案,反映了我所观察和调研的内容。解决问题有一个过程,但重要的是,政协委员要行使好这层身份赋予自己的权力,把社会面上的难点、痛点提出来,让大家关注到。
杨学芳:我是一名“新委员”,委员的履职生涯刚开始。很荣幸也很开心加入政协这个大家庭,作为儿科医生,或者说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救治病人,看到他们健康出院就是最大的收获。
通过这几天的参会,无论是听市政协主席作工作报告还是医药卫生组的分组讨论,我深深感到政协这个平台的氛围非常和谐,打开了我有局限的思维模式。让我听到不同方面的声音,关注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作为“新委员”,现在要从“要我履职”转变为“我要履职”,增加对社情民意的调研,广泛地把我们老百姓的呼声给反映出去。
李海丽:我以前的身份是一名人大代表,如今是一名政协委员。对于我来说,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为民发声。要把基层老百姓的心声传达出去。
人大分代表团,政协有不同的界别。虽然我的身份有了变化,但总体而言,我还是能适应的。我也将继续关注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问题。很开心来政协履职,我要跟“老委员”们多学习。
马立霜:欢迎新委员。
结合专长拓宽关注领域
李海丽:作为“新委员”,我有个问题想请教马委员。我们都是临床的医务工作者,每天除了门诊、手术、会诊,还有做科研的任务,工作非常繁忙。作为医生,又作为政协委员,您是怎么协调两者关系的?
马立霜:作为医生,本身确实是比较辛苦和劳累的。你每天面对着不同的患者,要做很多场手术。这种工作模式,是由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这层身份决定的,有时候会感觉“身体被掏空”。
到上“两会”时,你会发现,你突然转变了一种工作模式。你把自己日常工作或生活中观察和调研到的社情民意,形成文字提案,带着问题和建议上会,去寻求解决办法,这又是另外一种全新的体验。我把它当作一种调剂,就感觉是在给年末的自己充电。
李海丽:在我上会报到的头一天,我给十几个患者做了手术,“两会”闭幕后,我也要从会场赶去医院,因为还有已预约手术的病人在等着我。这两天我感触很深,我看到“老委员”写了一些特别好的提案,还提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议。我觉得,虽然自己是个“新委员”,但我也要多努力,把提案建议写好。跟“老委员”多请教、学习。
杨学芳:作为“新委员”,我想问问马委员:“新委员”在政协履职时,如何克服紧张?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善?
马立霜: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融进去,也不要紧张。能够加入政协这个平台,一定是看中了大家的专长。在政协这个平台,大家互通有无,你根据自己关注的领域,结合调研过程,真实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同时让大家知道,除了看病救治,我们还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政协这个平台包容性很大。虽然有时候大家的观点不同,但交流探讨也是参政议政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认为,结合专长,拓宽自己关注的领域,真实为民发声,就会克服“新委员”在履职期间的紧张情绪。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张建林
(责任编辑:综合)
-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连续三个月保持不变。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11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均与上月 ...[详细]
-
每经记者 林姿辰 实习生 胡济钊 每经编辑 魏官红 近日,SH688739,股价46.70元,市值194.5亿元)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1亿元,同比减少24.83%;归 ...[详细]
-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功夫》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包租公和包租婆看着阿星的背影,不禁无限感慨地说:“如果我们的儿子还在,也能有他这么大了,如果他能好好读书,将来不是医生就是律师。”多年以前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 ...[详细]
-
堪萨斯城联储主席:美联储的目标是通过紧缩政策“有意义地减缓”通货膨胀
Esther George在美联储杰克逊霍尔会议开幕之际,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埃丝特·乔治表示,她预计到年底都会加息。周五,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将发表一篇演讲,可能 ...[详细]
-
伯克希尔哈撒韦出售322.5万股比亚迪H股 持股比例从16.28%降至15.99%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学生贷款危机”已经成为美国政界人士和普通家庭口中的高频词汇。美国CNBC网站24日报道称,超过4000万美国人因教育而负债,累计负债1.7万亿美元,远远多于未偿还的信用卡或汽车贷 ...[详细]
-
南卫股份“红利”消退净利再降37% 累发59份减持公告三股东加速清仓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长江商报减持、减持、再减持,603880.SH)向市场传递的印象是股东一直在减持。日前,南卫股份披露股东减持计划,公司第三大股东拟进行清仓 ...[详细]
-
突发!美军基地再遭袭击,伤亡不明!2000万家庭拖欠电费,美国“停电海啸”将来?法国总统发出警告美军在叙利亚的基地并不安宁,又一次遇袭。与此同时,俄罗斯宣布扩军。8月25日消息显示,美国在叙利亚的一个 ...[详细]
-
沙特否认有关其正在讨论下个月OPEC+会议增加石油产量的报道,称随时准备在必要时进一步减产。“目前OPEC+每天减产200万桶的协议持续到2023年底,”沙特能源大臣Abdulaziz bin Sal ...[详细]
-
当地时间8月25日,美国白宫宣布了新闻办公室的三项人员变动,为中期选举前的最后阶段做准备。据悉,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言人奥利维亚·道尔顿将加入白宫,担任首席副新闻秘书,这一职位自5月份卡琳·让-皮埃 ...[详细]